端午節的由來,我們往往會從屈原的自殺講起。
該從屈原問起。

猶記得從前在南院上中國文學史,瑩姐設下題目,就是關於屈原自殺是消極抑或積極。當時對生或死體會不強烈,沒有細想,也給不出什麽解答,報告寫得一塌糊塗。

屈原的死意味著什麽?劉小楓在《拯救與逍遙》緒論中,提出了詩人自殺的意義。「一般人的自殺是對曖昧的世界感到絕望,詩人的自殺起因於對自己的信念,也就是對世界所持的態度的絕望。」在劉小楓筆下,屈原的死是出於一種死於懷疑導致的絕望,而且是被儒家的信念逼死的。屈原的天問,問的是關於絕對信念的執著,他懷疑國家、懷疑社會,卻從不懷疑人本身,而對人的懷疑恰恰是西方詩人的恆長主題。然而,儒家拒斥超驗的價值,因此天問呈現出來的,只是屈原本身的懷疑,而沒有達到更遠的「天問」。

劉小楓的說法固有可議之處,但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啓發。中國文化的傳統底下,除了儒家的經世,還有道家的逍遙,兩個面向都各自讓人在得意與失意間調適自己。

我們該問的是,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自殺現象?我們失意時就人跡于山,卻不習慣懷疑生命個體的意志。我們熟知的文人,以死逼問生命有什麽意義的,大概也就只有屈原和王國維。從屈原到王國維難道只是偶然,那麼是否表示我們找不到「爲了自己信念敢於否定自己的生命」的人?

端午節該走出悲情,從屈原的死繼續未了追問。
劉小楓《拯救與逍遙》第一章的末了這麼寫道:

『屈原的自殺不是無意義的。事實上,他的死表明了他沒有中斷超驗之問,毋寧說,在他那裡,超驗之問被自己所要詢問的信念阻斷後,他投河以死詢問了。自殺乃是一個象徵符號,它表明屈原堅持要問一個超驗的價值根據。屈原自殺是一個追問的象徵,它本身就是一個問號:中國智慧能否拒斥超驗之維?歷史王道是否正當?生生大德是否可靠?人之心性是否自足?實用理性是否英明?這個問號是屈原用生命的血肉做成的。然而,誰又去回答過或者哪怕繼續過屈原的追問呢?』

『屈原的以死詢問至今蔽而不明,人們只是祭奉他,卻從不回答他所提出的真實問題。不妨問一問,真正的「天對」何時才會出現?』

拯救與逍遙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斯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